(中国成功教育网)用爱撑起一片天关注90名留守儿童的家庭辅导356体育平台
2013-08-05 11:57:13作者:wlnews 来源: 点击数:

邛崃市高何镇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
2013年7月16日,四川刚经历了今年夏天最大的一次强降雨,这几天,第二轮强降雨又将迅猛而来。赶在大暴雨之前,我们来到了位于邛崃市高何镇的乡村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
76岁老人的“育才梦”
刚到门口,就看到一块门匾上写着“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通过大门望进去可以看到院坝里面的部分课桌和黑板。高何镇目前有大约90名留守儿童就在这里接受辅导教育。
这个辅导站的创办者是一名76岁的老人宋迪泉,他曾是高何镇小学的一名老师,在高何镇任教42年,退休之后的宋老师不甘于放弃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于是开始了家庭辅导的工作。
最初,他看到高何镇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无人看管,尤其是周末和寒暑假,孩子们只能跟着小伙伴们疯玩儿,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孩子的安全问题也是一大隐患。于是,他就挨家挨户地去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孩子们的成绩逐渐有了提高。慢慢地,找宋老师辅导功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他常常一整天都耗在学生家里。直到六年前,宋老师患上了坐骨神经痛,腿脚也不大灵便。这时候,他想到要将孩子们集中起来进行辅导。
因为没有场地,他便在自家的院坝中搬来了几张简单的课桌椅,一块破旧的黑板,就开始给这些孩子上课,条件十分艰苦。遇到阴雨天,他们就把这些桌子全部挪到门廊里,因为有屋檐,勉强可以遮风挡雨。
自从有了“院坝学堂”,镇里低龄留守儿童的假期教育总算有了着落。可办学毕竟需要开销,给孩子们添置铅笔、作业本,印刷试卷,请英语老师的花费,宋老师没有收过孩子们一分钱,都是他一人承担。来上课的孩子多数离家较远,因此,除了教学用具,中午吃饭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宋老师的老伴就担起了给孩子们做饭的责任。当时,他的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块钱,老伴没有收入,还有一个智力残疾的儿子跟着他们一起生活。为了省钱,他和老伴每天都要佝偻着身子去自家的三亩地里做农活,只吃自己种的菜,省下来的开支都用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今年,宋老师每月有2600元的退休工资了,他依然将大部分钱用到了孩子们身上。
家庭辅导站 留守儿童的快乐之家
逐渐地,宋老师的学堂也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宋老师的院坝学堂地面从原来坑洼不平的泥巴地变成了水泥地,当地政府也给院坝上方搭建了遮雨棚。爱心人士送来了小黑板、课桌、玩具等。就这样,六年过去了,宋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儿童。在他的辅导下,孩子们在班上的成绩也越来越好。每到期末,宋老师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给考得好的孩子发奖金:第一名10元、第二名8元、第三名到第十名5元。进步大的还有特别奖10元。在宋老师的耐心鼓励下,大多数在他这里补习过的孩子在班级都有很大进步。于是,镇上的家长们也都放心地将孩子送到宋老师的356体育平台来辅导。
说起我们看到的这二十几个孩子,年逾古稀的宋老师也感触颇多:“现在在我这辅导的孩子一共有90个左右,但是我今天只叫了一到四年级的孩子。我知道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人多了,我也感觉有点吃力,院子也坐不下。”看到宋老师苍老的面容,我们也一阵心酸。这些孩子在宋老师这里,不仅能接受课外的补习,宋老师还会教他们唱歌、剪纸、做游戏等。同样,这个乡村356体育平台也让外出打工的家长们对暑期孩子的安全问题更加放心。
爱心接力 家庭辅导站还需要更多帮助
就在我们跟宋老师了解情况的时候,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9名志愿者也到达这里。他们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利用暑期来这里教孩子们读书。据领队跟我们讲,他们一共要在这里呆上十天,除了教孩子们文化课程,也会给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宋老师热情地接待他们,并跟当地的农家沟通了给这些志愿者提供住宿。
临走时,宋老师告诉我们,其实他这里也经常会有新闻媒体的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但事后真正前往这里来帮助他们的社会力量也很有限,至今为止,他们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
提起最近的暴雨,我顺口问了下宋老师这场暴雨对孩子们的家有没有造成损失的,他说,还是有,但具体情况他也要挨个问才知道。看到宋老师脚上的一双塑料童靴,他年迈的身体显得更加佝偻,但是他的精神却神采奕奕,思维也相当清晰,他说,不管条件怎么艰苦,不管将来还有多少孩子要在这里来补习,他都会努力把这些孩子教好,让他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将来回报社会。他也会继续把这乡村356体育平台办好,直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简陋的教室,坐了一到四年级的二十几个孩子

宋老师和部分留守儿童

教室的屋顶是当地政府援建的遮雨棚,孩子们的课桌就放在院坝里,最前面是孩子们上课用的
简陋的小黑板。宋老师在给孩子们递作业本,这里的条件十分艰苦。

宋老师用这块黑板给孩子们补习拼音

由于条件简陋,连门板也被用来当黑板

孩子们平常在这里上课时间太晚或家中无人照顾时,宋老师就会安排孩子们在这里住宿,
这里也成为了孩子们临时的宿舍。


这两张照片就是孩子们在辅导站里的厕所
采访当日,我们见到的二十多名留守儿童都来自于高何镇,大部分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暑假期间学习辅导都在宋老师这个简陋的356体育平台里完成。这里不仅成为了他们又一个生活的家园,也因为宋老师的照顾,让这些孩子在放假期间无人监管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孩子们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以下是当天我们见到的二十几名留守儿童,他们都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社会的关爱。

李萌静 7岁 一年级 高何镇王家村2组 父母均外出务工

王业萌 10岁 三年级 高何镇王家村2组,父母均外出务工,很难见到父母一面

王双红 9岁 二年级 高何镇王家村2组,父母均外出务工,跟爷爷奶奶生活

王遇桃 11岁 四年级 高何镇王家村2组,父母在外务工,她与妹妹王双红都由爷爷奶奶照顾,
但是爷爷奶奶无法辅导她们学习,放假期间两姊妹每天都来宋老师这里学习,她也要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

潘小婷 7岁 一年级 高何镇王家村2组,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照顾她的生活,相对其他孩子来说
她的情况算是比较好的

杨天皓 10岁 三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5组,父母外出务工,很少回家,很难得见到父母一次,他对我们说,
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们了。

高林杰 9岁 三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5组,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
他的学习在宋老师的辅导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叶志琴 10岁 三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5组,母亲外出务工,父亲在家。

李丹 10岁 三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7组,父母均外出务工,同样很难见到父母一面。

廖汶汶 6岁 一年级 父母在成都工作,只能每年过年的时候见上一次面。
唯一一次爸爸妈妈把她接到成都是去看出了车祸事故的外公。

邓福鑫 9岁 二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2组,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在宋老师这里补习的这段时间
让他不在那么调皮,父母对他的学习也更加放心。

高瑞 9岁 二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5组,父母都在家。

骆艾廷 7岁 一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

李艳 9岁 二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3组,父母在家务农。

张婷 10岁 三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3组,父母均外出务工,几年才见得上一次面。
这个孩子也因此变得比其他孩子更加沉默、更加内向。

李佳璐 8岁 三年级 父亲在新疆打工很难得才回一次家,母亲在成都打工只有在节假日
或寒暑假的时候才能见上一面,她给我们说她很想爸爸。

张正杨 9岁 三年级 爸爸在攀枝花开货车,妈妈在邛崃打工不定时回家。他在这里补习之后
学习已经是他们班上的第一名了。

李思意 8岁 二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2组 父亲在外打工很难得回来一次,
母亲在家照顾她的生活及务农。

王业谱 7岁 一年级 高何镇王家村2组 父母都在家务农。

胡瑞 7岁 一年级 高何镇王家村1组 父母在外务工,每年只有春节的时候回来一次,
她跟13岁的哥哥住一起,由奶奶照顾两兄弟的生活。

高健林 9岁 三年级 高何镇王家村1组 父母均在远方务工,同样很难得到父母的温暖。
在宋老师的辅导下,他变得比以前懂事了,学习也不让父母担心了。

高国鹏 7岁 一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 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

杨瑞 8岁 二年级 高何镇沙坝村7组 父母均在外打工。

杨俊林 5岁 幼儿园 高何镇王家村1组 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务农。他是这里年龄最小的孩子,
由于还没有正式上小学,他与其他孩子交流的很少,坐在最后一排的他显得有点孤独。
看到这一双双渴望关怀的眼睛,让人不禁为之触动,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什么?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美好的童年?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问孩子们:你们有什么愿望?孩子们都说,希望能够经常见到爸爸妈妈,希望有一个美丽的书包、文具盒,有练习写字的作业本,有的还说,希望看到更多的故事书,有一双舒适的运动鞋……

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宋迪泉老师及其老伴,老伴充当了辅导356体育平台食堂的大厨,
每天给家住得远的孩子做饭,有时还要给他们洗衣服,照顾他们的生活。

四川农业大学志愿者自愿到这里来给孩子们辅导功课,他们要在这里呆上十天左右,
不仅要辅导孩子们的学习,还要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教孩子们做游戏、做手工等。
宋老师这么多年的坚持,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他不仅入选了“成都好人榜”,并被推荐成为“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类候选人,被大家赞为“最美乡村教师”。各界媒体也多次采访并报道他的感人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