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以科技之力助青稞产业振兴
2025-08-28 15:37:59作者:袁佳妮 来源:农学院 点击数:
2025年暑假期间,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青稞载道,躬耕高原”实践团队踏上川西高原,围绕“天府粮仓”科技助农主题,在阿坝、炉霍开展为期23天的实践调研。团队以“田间调查+座谈交流+深度访谈”为路径,聚焦青稞产业痛点,用科技服务与深度调研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青稞被誉为川西高原的“生命谷物”,是川西高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物,直接关联数十万农户的收入来源。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实践团队聚焦四川部分地区青稞种植短板,既深入田间观察青稞性状、聆听农林局专家讲解病害防治知识,又结合自身专业设计针对性调查问卷,实地走访阿坝县、炉霍县村民家获取真实有效资料,以专业实践为当地破解青稞种植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据了解,团队依托四川农业大学雄厚的科研资源与阿坝县青稞科技小院等坚实实践平台,在专业师资指导下,与当地政府、企业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政府主动协助对接农户、统筹走访路线,让团队的田间调研与入户访谈更高效顺畅;企业则敞开生产与研发场景,为队员提供沉浸式实践平台,帮助大家跳出书本抽象认知。“本来对青稞的了解只停留在课本理论,很肤浅,直到在这里实地看到青稞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的全流程,才真正把知识和实际打通了。”队员唐玉在参观企业后这样感慨。
图为阿坝小队走访卡西村。徐炎 供图
实践过程中,团队主要从专题调研、技术服务、公益行动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专题调研上,针对青稞种植与产业发展情况制作问卷100份,通过实地走访系统性收集种植成本、技术痛点及收益等数据。整理数据后,队员们发现,当地青稞种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青稞的种植面积小,难以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团队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90%的农户种植面积集中在5—20亩,且地块多因高原地形呈碎片化分布,大型机械难以进入且成本高;其次,青稞抗风险能力弱,气候灾害和家庭劳动力不足严重制约种植稳定性。阿坝县卡西村农户反映:“冰雹这些灾害一来,青稞收成就差一大截,一年的辛苦可能白忙活。”同时,从访谈情况来看,不少家庭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实际参与青稞种植的劳动力往往达不到家庭总人口的一半,这制约了青稞种植规模的扩大;再者,青稞产品少,商品化程度低,青稞多自磨糌粑,为农户自己食用。同时,村民们说:“我们就盼着能有更好的种子,高产、抗病的那种,还有就是病虫害防治这块,要是能有人教教技术就好了。”
图为农林局专家向小队成员传授知识。熊嘉欣 供图
技术服务方面,团队聚焦青稞种植的实际需求,精心制作了400份针对性极强的青稞种植技术小传单。传单内容以“实用、易懂、接地气”为原则,涵盖了青稞种植的要点。队员何小露说道:“这些传单可起了大作用,不仅给农户提供了指南,同时也为我们后续的技术培训打下基础。”实践团队的队员依托当地政府联系到农林局的专家,学习青稞的病虫害知识及测产方法等。队员杨尖拉毛说,这种“理论+实操”的学习模式,让知识活了起来,知识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公益行动中,实践团队开展青稞高产栽培技术等知识讲座时,邀请川农大赵辉副教授,围绕川西高原青稞种植的实际需求,请他系统讲解了从播种到收获全周期的关键技术。讲座内容紧扣青稞种植要点,从播种前的深耕灭茬(深度需>20cm)、春季浅耕施肥,到种子处理时的选种标准、立克秀拌种方法(10-25毫升/100斤种子),再到播种期、用种量的精准把控,以及适配高原土壤的施肥方案(以1000-1500斤/亩有机肥为主,搭配5kg尿素、8kg磷酸二铵等底肥),均进行了细致拆解。有农户说:“以前种青稞就瞎琢磨着施肥播种,现在有了这些技术标准,终于知道咋种能高产了!”
图为赵辉副教授青稞高产栽培技术。赵辉 供图
随着田间调查、入户访谈等工作的收尾,实践团队基于收集的青稞种植与产业数据,不仅系统梳理出当地青稞产业在规模化、商品化等方面的短板,更针对性提出“深化产业链+推动农旅融合”的发展构想——计划从延伸青稞深加工链条,如开发特色食品、文创产品,挖掘青稞种植的观光与民俗价值入手,破解产业升级滞后难题。同时,据指导老师冯宗云教授所说,团队将调研获取的成本收益、技术需求等核心信息分类整合,建立起覆盖阿坝、炉霍两地的青稞产业县域数据库,为后续联合政府、企业细化帮扶措施、推进构想落地,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与方向指引。
“ ‘青稞载道,躬耕高原’实践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指导老师冯宗云教授点评道。在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当地青稞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袁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