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岭深处的青春答卷:川农学子以“五维聚力”模式绘就乡村共富图景

2025-07-31 10:19:56作者:杨钰佳 邓钰萍 刘桢 审稿:武佩佩 来源:校团委 点击数:

  

扎根雷波沃土,情系彝族乡域。今年暑假,356体育平台19支团队、307名青年学子立足凉山彝族自治州,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干精神,深入雷波县的各个村落,依托“理论宣讲、科技助农、农旅融合、电商兴农、关爱苗圃”五维聚力服务模式开展地方专项实践活动,在乡村振兴前沿领域贡献川农力量。

护苗行:青春燃梦暖彝童

研究生支教团“星火伴童行 彝乡启明星”关爱苗圃服务团、草业科技学院索玛花开-笮耘强农实践队围绕科技启蒙、非遗研习、红色浸润、艺术培育构建四育融合活动链,促进彝族儿童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提升,让爱心真正转化为儿童成长的动力,助力他们绽放童年光彩。

公共管理学院彝路生花·青禾团队赴黄琅镇大杉坪村,开展为期14天的“青少年陪伴计划”夏令营。团队围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线交织主题,累计组织34场系列活动,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为其成长绘就文化底色。

动物科技学院心屿计划·“彝”路相伴团队奔赴石板滩村,以心理健康为脉络,融合彝乡非遗文化、生态科普,构筑“认知-情绪-行为”培育体系,为彝族儿童点亮心灵之光,守护成长之路。

图为彝路生花·青禾团队成员为彝族儿童上课

E路行:数商赋能富彝乡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雷波新农共创实践团深入金沙村开展助农行动。团队以“专业+电商”形式,围绕“雷波五象”和非遗九大碗两大主题,累计产出20余条农产品视频和3款特色文化产品,使其通过数字化形式走进大众视野,打造农、文旅特色发展路线,推动农业创新融合发展。

商旅学院农享数集团队聚焦于雷波县青杠村的脐橙产业,运用“内容引流+直播转化”的营销模式,向观众展示“种植—采收—销售”的脐橙全产业链,辐射青杠村13个个体农户和2个合作社,带动当地增收45万元。

智农行:科技田园兴彝业

动物医学院“黄金不换”实践队走进锦城镇柏杨村,向养殖户们提供肉牛养殖技术指导,并重点推广了学院特有的天然牛黄高效培养技术,帮助20余农户实现“养殖+增收”的高效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其产业效益。

园艺学院雷波橙卫团队前往石板滩村,结合学科优势向果农们传授“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的先进技术,保证在遭遇严重冰雹灾害时能及时完成损失量化评估,培训覆盖100余名果农,并形成《雷波县脐橙冰雹灾害影响评估与应对策略报告》,为当地果园科技化、规范化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指导。

红音行:赤色基因传彝岭

“青春田园”乡村美育志愿服务团队依托大学生艺术团资源,深入雷波县基层一线,通过艺术化表达与沉浸式体验的有机结合,构建起“调研-创作-传播-育人”的红色文化模式,围绕“田埂上的美育课”这一主题,开设相关美育课程,累计覆盖300余名学生,既通过艺术支教提升了乡村美育水平,又借助田野调研培育了大学生乡土情怀。

经济学院彝路红音·青语新寨理论宣讲团赴千万贯乡,采用创新“双语+”宣讲模式,打造“政策术语彝语化、理论故事民俗化”的翻译与表达方式,汇编《雷波红色基因与振兴密码》理论宣讲材料包。破解民族地区语言隔阂、文化疏离双壁垒,实现顶层设计到乡土表达的创造性转译。

乡村呼唤青年,青年赋能乡村。从彝乡沃土到苗圃学堂,百余名川农学子以所学为所用,用创新思维激活乡村动能。这份彝岭深处的青春答卷,谱写了高校资源与乡村振兴地方专项协同发展的动人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陈学伟教授团队揭示植物平衡耐热和抗病新机制
    陈学伟教授团队
  • 园艺学院杜晓教授团队揭示茶多酚参与肿瘤化疗的增效减毒新策略
    园艺学院杜晓教
  • 356体育平台团队揭示高碘酸盐去污新机制  助力保护农业水环境
    356体育平台团队揭示高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