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传统市集焕发新生机,赋能乡村美好生活
2025-07-29 16:18:00作者: 来源:食品学院 点击数:
为深入了解农村集市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及发展趋势,2025年7月25日,农乡食行调研团队来到资阳乐至中天镇对当地的农村集市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走访与调研。结果显示,传统赶集活动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延续着商贸功能,更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文化传承与社区互动的重要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图为赶集总览
传统市集扎根乡土,满足多元需求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集市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承载着农民生产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这里不仅是农产品交易的繁华场所,更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市上的商品种类极为丰富,从粮食、蔬菜、畜产品等基础农产品,到日用品、服装、家电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集市上还出现了独具创意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为集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不仅如此,在走访调研的县中,调研团队了解到了一种名为 “流动赶场” 的创新模式。该模式采用 “包来卖” 的方式运营,即村民从农户处批量采购农产品,再在集市上以零售的方式赚取差价。这一模式为当地农民带来了诸多益处。它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难题,让农户的辛勤劳动成果得以顺利变现,还为老年和低技能劳动力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对于那些年迈体弱、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老年人以及技能水平有限的村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宝贵的机会。一位从事 “包来卖” 的村民在接受采访时,满脸笑容地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我每天都能挣到四五十元。这不仅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还方便了邻里们购买新鲜农产品。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受益,日子也过得更有奔头了。”
图为村民采购
文化传承与社交互动,构建乡村情感纽带
赶集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传统活动,不仅仅是乡村的交易场所,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在这里,交易与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调研数据表明,高达 80% 的受访村民认为赶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交平台。在集市上,村民们不仅仅是来进行商品交易,更是借此机会交流农业技术信息,分享生活经验。他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作物的种植技巧、家畜的饲养方法以及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在这里,信息得以传递,经验得以分享,情感得以交流,甚至还有人借此机会结识新朋友,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而部分集市的小商贩更是巧妙地结合传统文化来销售商品。例如,在制作特色糕点米糕时,一位商家设计了一个身穿古装的小人模型。这个小人模型通过和机械装置的巧妙结合,使其能推动石磨来磨米浆。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吸引了众多眼球,许多村民和过往的游客都纷纷驻足观看。如此一来,赶集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忙碌的农作之余,能够享受到这份乐趣和文化的熏陶。还向外界生动地展示了中天镇特色手推石墨米糕,为乡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外界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图为当地特色玉米烙商贩
技术为菜品创新赋能,提升品质与效率
调研结果显示,现代农业技术正在深刻地渗透到菜品的制作和食材供应的各个环节。如今,设施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蔬菜的标准化种植。在现代化的温室中,借助精准的环境控制和科学的种植方法,市场上的蔬菜品种变得愈发齐全,品质也更为稳定。不仅如此,将传统的石磨工艺与现代发酵技术巧妙结合,使得豆腐脑的制作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更加鲜嫩可口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而在街头巷尾,物联网设备的运用也为摊主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能够精准地控制煎饼摊的温度和湿度,从而确保每一张杂粮煎饼的口感都均匀一致,美味可口。此外,科技融合还催生了许多令人惊艳的创新菜品。通过媒体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小商贩能够比以往更好地优化馅料的比例,打造出更符合大众口味的美味佳肴。再搭配上高效冷链运输,这些特色美食得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不同地区的美食风采。比如调研团队这次就在集市上看到了北方的大豆酱。让平常忙着干农活出不了远门旅游的村民们可以尝到远方的美味。
图为村民售卖豆腐
农村集市,这一承载着千年乡土记忆的商贸形式,在新时代正以“传统加现代”的融合姿态焕发新生。它不仅是农民生活便利的保障,更是文化传承的窗口、经济发展的支点与社区凝聚的纽带。未来,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村民共创,农村集市有望成为乡村振兴的更强引擎,绘就一幅充满烟火气与希望的新农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