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跨域调研绘蓝图,“蓝色水足迹”团队为流域生态保护
2025-08-12 12:31:46作者:蓝色水足迹团队 郭桃佃 来源:水利水电学院 点击数:
炎炎夏日,青春如火,2025 年 8 月初,为积极响应校团委对于 2025 学年寒假社会实践中 “返家乡”“云调研”“云实践” 的号召,来自四川农业大学 “蓝色水足迹?羽落清波” 实践团队化整为零,成员涵盖四川及全国十余省份,其家乡涉及黄河、长江等代表性河流的干支流,形成了调研范围大、辐射范围广的实践格局。团队聚焦山区自然灾害预防及水安全核心问题,以 “防灾减灾、守护清流” 为使命,通过深入一线的实地勘查、系统的数据采集与专业分析,顺利完成全部预定任务。此次实践不仅为流域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及水生态健康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更让团队成员收获了丰富的调研成果与深刻的实践感悟,最终圆满收官。
实践期间,团队聚焦三大核心调研方向,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实地工作。在泥石流灾害调查中,队员们深入河流周边流域与山林区域,与当地农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村长等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泥石流发生历史、近期动态及成因,精准记录灾害对人员财产造成的影响。通过发放问卷,系统收集了预警机制运行、防洪设施建设维护及村民防灾意识等关键信息,并对典型灾害点进行现场观测,全面掌握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数据,为灾害防治体系优化奠定基础。
团队成员向村民了解当地泥石流情况
河流水质与水生态监测工作同样扎实推进。团队在选定的河流监测断面上,运用专业生物学调查方法,细致监测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与分布,实地观察栖息地状况,科学评估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通过分析农业用水及面源污染的影响机制,结合现场拍摄的影像资料,清晰呈现了水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与保护潜力。
团队成员进行水样调查
河岸稳定性勘查环节中,队员们沿河岸细致勘查土质结构,通过土壤分析确定类型、颗粒组成及抗剪强度等关键参数,精准评估地形地貌特征。同时记录河岸植被种类、覆盖度及根系分布,深入探究植被对河岸土体的加固作用,排查滑坡、崩塌等地质隐患并建立监测数据库,为河岸防护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团队成员进行河岸稳定性勘测
为确保调研质量,团队建立了严谨的数据管理机制。每日调研结束后,各子区域成员及时整理当日数据,严格审核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对异常数据及时标记并安排补充调查,全力保障数据可靠。此外,团队创新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汇报进展、共享问题与解决方案,高效协调跨区域协作难题与技术瓶颈。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型农业灌溉模式、特殊河岸地质现象等新情况,及时调整方案,补充调研内容,确保实践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每一步踏在山河间的足迹,都是对‘守护碧水清流’初心的践行。”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不仅积累了海量专业数据,更让队员们在田间地头、河岸山野中深化了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下一步,团队将对调研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形成专业报告,为地方生态治理决策提供参考,让实践成果真正服务于流域可持续发展。
“蓝色水足迹·羽落清波”实践项目的圆满完成,既是团队成员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更是青年学子用专业力量助力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流域生态动态,让这份源于实践的责任与担当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