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以竹简为媒,让文化之根扎进童心

2025-07-29 16:41:08作者:王宇卉 来源:法学院 点击数: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儿童自然说”团队在雅安市雨城区烈士陵园中,以“中国古书——竹简”为主题开展授课活动。活动旨在通过趣味讲解与实践互动,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竹简这一古老载体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明脉络,在诗词创作中传承文化基因。

竹间寻踪,竹简里的文化基因

竹简的削制打磨,磨的是耐心,练的是专注,更是与古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匠心的千年对话;诗词的吟诵传唱,品的是韵律,悟的是品格,亦在悄然浸润“坚韧不拔”“清雅淡泊”的文化基因。

在数字阅读成为主流的当下,孩子们对 “书籍” 的认知多困于纸质印刷品与电子屏幕,对古人 “以竹为书” 的智慧知之甚少。而作为先秦至魏晋文明的文化血脉,竹简不仅见证了从甲骨文到电子书的文明演进,更孕育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与诗词歌赋的韵律。为此,团队打造了集历史溯源、技艺体验、文化创作为一体的沉浸式课堂,让传统文化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生动存在。

这场慢下来的 “文化手工课”,恰为孩子们架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他们明白,那些刻在竹简上的文字,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那些与竹有关的诗行,不是课本里需要背诵的符号,而是而是带着露水清香的活态传承。

匠心传承,指尖上的千年对话

活动伊始,队员们通过“书籍进化图鉴”展开历史溯源。从甲骨上神秘的卜辞刻痕,到竹简间沙沙作响的韦编三绝;从帛书流转的丝绢云纹,到电子屏幕的流光溢彩。小朋友们的手指沿着时光之河溯流而上,触摸每个时代的书写记忆。“原来竹子在没有纸的时代,是会写字的‘魔法棒’!”一个小朋友指着“简牍”示意图惊叹道。队员们还讲解了“竹制为简,木质为牍”的区别,让孩子们体会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

image.png

图 1 队员讲解书籍进化图鉴 王湘灵摄

随后的“竹简工坊”环节,队员们详细讲解了从竹到简的制作工序——截竹、劈片、杀青、打磨、钻孔、编连,每一步都藏着古人的巧思。孩子们接过团队准备好的成品竹简,轻轻触摸竹青与竹黄的不同质感,指尖拂过竹片上细密的编绳纹路。“原来绳子要这样穿才不会散架呀!”有孩子试着摆弄竹简的编绳,忽然明白古人编连时的巧妙心思。

image.png

图 2 小朋友们感受编织好的竹简 王湘灵摄

在“小小诗人创”环节,活动从经典诵读延伸到创意写作。队员们先带领大家吟诵郑板桥《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品味王维《竹里馆》中“明月来相照”的清幽;随后鼓励孩子们以竹为喻创作诗句。“竹杆直挺挺,像个小战士”“风过竹沙沙,似在说悄悄话”,孩子们将稚嫩的诗句抄写在竹简上,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image.png

图 3 小朋友的竹简创作成品 周明谕摄

文脉扎根,让文明的种子在童心生长

此次活动践行了“儿童自然说”团队“Better nature, better children”的理念——以自然之物(竹)为媒介,让孩子在了解历史(竹简)中亲近文化,在创作表达(诗词)中内化精神。

正如团队负责人李云涛所言,这样的课程让文化有了“可感知的生命力”。而这份生命力,终将化作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文化底气,让他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不论面对何种风雨,都能想起竹简的坚韧、诗词的力量,想起自己曾亲手接过的那根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棒。这,便是“儿童自然说”团队用一堂课写下的答案:传承,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从一颗童心开始,让文明的根脉,在代代相传中愈发茁壮!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陈学伟教授团队揭示植物平衡耐热和抗病新机制
    陈学伟教授团队
  • 园艺学院杜晓教授团队揭示茶多酚参与肿瘤化疗的增效减毒新策略
    园艺学院杜晓教
  • 356体育平台团队揭示高碘酸盐去污新机制  助力保护农业水环境
    356体育平台团队揭示高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