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川农学子南充实践行:在红色记忆与非遗技艺中践行青春担当

2025-08-18 10:13:54作者:人文学院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数: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精准锚定“实践育人”目标,依托人文学科专业特色组建专项实践团,于8月1日深入南充市仪陇县开启为期15天的“红色文化浸润初心,传统艺术涵养品格”主题实践活动。

实践团成员在红色教育基地体悟精神伟力,于非遗传承腹地探寻文化根脉,在服务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用青春行动书写知行合一的成长答卷。

身临其境:于“复原区”感悟“为人民服务”的赤诚

炎炎夏日,阻挡不了实践团前行的脚步。

“红星传承-红星闪耀队”在南充市张思德纪念馆开展实践学习,队员们通过翔实的史料陈列,系统了解了张思德同志从“长征战士”到“烧炭战士”的光辉一生。

“纪念馆精心打造的‘烧炭场景复原区’,真实再现了他在陕北安塞石峡峪烧炭的感人事迹,让队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张思德同志平凡岗位上的伟大坚守。”实践队员李姝桦表示,张思德一生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烧炭”这件小事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红星传承-红星闪耀队参观张思德纪念馆 廖梦婷 供图

站在复原的窑洞前,仿佛触摸到那段历史,深刻体悟到“在平凡中见伟大”的崇高品格。队员们在精神洗礼后,迅速将感悟转化为行动,深入社区开展“学思德?办实事”志愿活动。

在各个社区,他们将感悟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向酷暑中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送上夏日关怀。团队累计开展社区宣讲活动9场次,服务各年龄段群众70余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实践结束后,小队围绕“平凡岗位的坚守”与“奉献精神的时代价值”主题创作宣讲视频。队长廖梦婷在创作过程中感慨道:“从策划构思到烈日下拍摄,我们深刻认识到,宣讲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信念的传递,当代青年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在服务群众中甘于奉献,就是对革命精神最好的传承。”

匠心传承:在“剪刀尖”守护千年非遗瑰宝

另一组,“墨韵书华队”则紧紧把握文化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灵魂作用,深入南充市仪陇县剪纸博物馆,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与时代价值。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仪陇剪纸以融合南北的艺术风格、独特的“阴阳套刻法”和“黑白贴刻法”闻名遐迩。在博物馆内,队员们不仅饱览了馆藏精品,更重点研习了剪纸艺术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精湛技艺精髓。

“墨韵书华队”队员教小朋友剪纸 朱星月 供图

实践的核心在于亲身体验传承的温度。在技艺人员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屏息凝神,尝试剪刻基础纹样,亲身体验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妙与匠人精神的可贵。

“刀锋的轻重缓急,直接决定着线条的流畅与作品的神韵。”队员袁江兰在专注操作后表示:“仪陇剪纸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记忆,过去家家户户贴窗花的场景历历在目。作为新青年,我们有责任自觉接续这份传承,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此次南充之行,是四川农业大学深化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学子们在张思德精神的发源地,深刻领悟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非遗传承的第一线,切实增强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挺膺担当”,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非遗技艺的赓续融入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356体育平台团队成功研发治疗浅表创伤及骨骼肌炎症的给药递送系统
    356体育平台团队成功研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