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十年悬置,乡关何处?——川农大土木学子走进苏北乡村,解码拆迁预期下的乡村困局
2025-08-18 11:04:53作者:土木工程学院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点击数:
2025年7月21日至25日,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砼心乡野行团队深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魏营镇沙冲村,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系统揭示了这座苏北村庄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特殊发展困境。
十余年前,一纸拆迁规划曾点燃村民对未来的憧憬,然而规划的长期悬置,使村庄陷入“发展停滞—人口流失—功能退化”的闭环困局。此次调研不仅深度剖析了该村在乡村振兴中深陷的结构性困境,更为同类乡村的发展路径敲响了预警。
从“屋舍俨然”到“荒草围屋”:建筑与空间的逆向衰退
踏入沙冲村,最直观的感受是“荒草高过人头”。对全村建筑进行抽样调研后发现,85%以上的房屋处于废弃或半废弃状态。对比十年前的影像资料,昔日错落有致的屋舍,如今被及腰深的杂草裹挟:废弃房屋门窗腐朽脱落,墙体结构性裂缝宽度达5-15厘米,部分土坯房梁柱出现结构性腐朽,存在坍塌风险。仅剩的10余户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屋,仅靠简易修补维系基本安全,墙皮剥落、屋顶渗漏成常态。
“拆迁消息传了十几年,谁还愿意花钱修房子?”拆迁预期催生村民“待迁不建”的集体心态,家园认同感持续消解,乡村的居住功能与社交载体在荒草蔓延中逐步退化。
沙冲村村民住所院墙现状
47位老人的“孤岛”:人口流失引发的老龄化危机
人口变迁更显村庄萧瑟。沙冲村巅峰时期常住人口超300人,如今仅余47人,且均为60岁以上老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18人,占比高达38.3%。青壮年为获取更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或等待更优拆迁条件,已陆续迁往城镇,形成“青壮年外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口加速流失”的恶性循环。
留守老人的生活面临多重挑战:日常采购需至1.5公里外的魏营镇集市,基础医疗依赖镇卫生院,雨天泥泞路段通行困难;村庄红白喜事需从外村延请人力,乡村民俗传承与集体记忆因青壮年群体缺位持续断裂,曾经的热闹村落只剩寂静。
沙冲村留守老人外出采购场景
路断桥危塘干涸: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退化
基础设施的衰败同样触目惊心。村内唯一硬化道路为村民自筹修建的临时便道,60%路段出现网状龟裂,路基塌陷形成的积水坑深度达20厘米,老人出行需绕行田埂;未硬化土路被蒿草侵蚀,有效通行宽度缩减近半,最窄处仅容单人侧身通过。
沙冲村主要通行道路现状
作为连接村内外关键通道的沙冲桥,护栏锈蚀断裂,桥头塌陷形成安全隐患;村内5口农用灌溉塘均因淤泥堆积、杂草丛生丧失灌溉功能。更令人唏嘘的是,承载教育与公共活动功能的村小学于2015年拆除,原址仅存残垣断壁,村庄彻底失去“活力地标”。
庄稼虽好隐忧深:农业韧性难掩传承危机
沙冲村农田虽长势尚可,留守老人凭经验耕种房前屋后土地,亩产维持当地平均水平,但“生机”之下潜藏危机:老人体力有限,35%的耕地因劳动力不足撂荒;耕地碎片化导致农机难以进入,仍依赖人工耕种,生产效率低下;随着老人年事渐高,土地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当前的农业产出或仅为短期存续状态。
沙冲村耕种地现状
破局之道:破除悬置,重燃乡村生机
“乡村的生命力,需要明确的发展预期与持续的人文关怀。” 沙冲村案例警示,政策预期的长期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乡村在被动等待中陷入系统性衰退。当夕阳掠过沉睡十余年的规划用地,投下的不仅是建筑的阴影,更是数万类似村庄在城镇化浪潮中的集体镜像。唯有破除政策悬置、重构发展预期,方能让更多类似沙冲村的村庄重聚发展动能与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