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解码魏城人文基因,智织绿道打造“行走博物馆”
2025-08-18 10:31:17作者:钟沛宸 祁欣蕾 来源: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点击数:
7月20日-8月5日,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径语自然”团队深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开展聚焦“人文资源驱动型亲自然步道设计”的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实地考研步道50余条,采访人次超过20次,发布问卷共计800余份,设计符合当地需求的特色绿道方案。
步道调研:政民共研启新章
团队首站抵达魏城镇政府,双方就魏城的历史沿革、文化遗存、现有公共空间利用、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居民休闲需求等关键议题进行谈话。在缺乏突出自然景观但人文底蕴丰厚的魏城,团队就“如何巧妙融合当地深厚的人文积淀与有限自然元素,打造一条承载地方独特气质、唤醒居民游客自然亲近感的特色步道”的问题,与主管城镇规划、文旅及社区建设的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实践团队获取了宝贵的政策视角与宏观数据支持,清晰把握了地方发展的人文脉络与官方期待。
图为团队成员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李俊希 供图
随后,团队走进当地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工作者面对面交流。通过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团队成员了解了居民日常休闲习惯、对公共绿色空间的真实诉求、社区内可利用的微型“自然”角落以及居民心中珍视的集体记忆点,为步道设计注入了“烟火气”和实用性考量。同时,团队成员深入街巷、居民小区及公共活动区域,随机对当地居民进行结构化问卷访谈及随谈,深入了解居民对“亲自然”体验的理解、对融合本地文化元素的步道的期待。
图为实践团队与社区一线工作者交流。李俊希 供图
步道选线:足履阡陌定经纬
团队对魏城镇核心区及近郊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踏勘,重点考察包括现有巷道、废弃小径、沿河(溪)地带、田埂、连接重要人文节点的路径,记录沿途路面存在障碍,路面维护较差等问题。此外,团队通过评估镇内零星的古树、小型绿地、社区花园、季节性溪流、特色农作物种植区等地点的发展潜力,确认其作为步道中途“自然驿站”的可能性,并确认可被步道串联、通过解说系统、艺术装置或休憩点设计巧妙融入自然体验的文化地标、历史事件发生地等。
步道设计:匠心织径焕文脉
基于获取的一手资料,“径语自然”团队核心成员展开方案设计研讨。团队提炼魏城镇最具代表性、最能引发共鸣的人文核心,确立步道核心,并综合景观丰富度、人文串联性、居民需求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步道具体选线。同时,团队成员深入探讨具体设计手法,与当地镇府探讨如何通过利用本土材料、融入传统工艺元素、设计反映地方特色的休憩设施、策划季节性农耕或手工艺体验活动等方式,让人文故事在自然漫步中“活”起来。
经密集调研与高效研讨,团队初步形成了魏城镇特色亲自然步道的核心设计理念与方向框架。团队负责人总结道:“魏城虽无名山大川,但其独特的人文肌理就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构想的步道,将是一条‘行走的人文博物馆’,也是一个可触摸的自然课堂。”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李俊希 供图
此次调研成果,不仅为魏城镇量身定制亲自然步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创意源泉,也为全国众多类似的小城镇提供“以文塑景、借景传文”的绿色公共空间建设模式,提出极具参考价值的“魏城解法”。团队后续将整理详细调研报告及概念设计方案,提交当地政府及社区,发展起“根植于本地土壤,让居民重新发现家乡故事之美、重拾与自然的朴素连接”的绿道,助力魏城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