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青年“诊脉”自然教育,川农学子开方激活生态课堂

2025-08-18 10:28:58作者:黄柯 来源: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点击数:

  

针对当前青少年“自然缺失症”凸显和自然教育行业迅速发展但本土生态资源利用不足的矛盾,一支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社会实践团队自然智绘者实践团于2025年7月15日至7月22日深入广西南宁乐知公社自然研学基地,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收集与跨界研讨,探索自然教育与本地生态资源深度融合的创新解决方案,旨在为行业提供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样本。

缘起:“自然缺失症”呼唤深度自然教育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青少年与自然的疏离日益引发关注,“自然缺失症”现象成为教育痛点。与此同时,自然教育行业蓬勃兴起,满足了公众对回归自然、提升生态素养的需求。然而,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许多自然教育基地的设计和活动内容相对标准化,与所在地独特的本土生态资源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生态禀赋的教育价值。为破解自然教育与本地生态资源联动不足的课题,自然智绘者实践团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南宁乐知公社自然研学基地作为调研对象。团队成员抵达基地后,基地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进行了深入交流。

躬行:田野调查,摸清生态“家底”

基于前期交流和基地需求,团队在及基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深入乐知公社周边区域,开展了为期7天的系统性生态调研。例如:走访周边社区,了解当地居民对生态资源的传统认知与利用方式,采用观察法、陷阱法、声音识别等多种方式调查记录鸟、昆虫、两栖爬行类等代表性动物资源。

献策:数据赋能,共建“教育+生态”融合方案

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加班加点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第一手生态数据与观察记录,并融合生态学、教育学、景观设计等多学科视角开展课题讨论会。

此行不仅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研,更是一次“破题”的尝试。通过“诊断”+“开方”的模式,团队将严谨的科学调查与务实的教育创新相结合,为乐知公社实现自然教育与本土生态资源的共生共荣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深入乡土,活化资源。青年力量,正在为“自然教育在地化”描绘生动注脚。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356体育平台团队成功研发治疗浅表创伤及骨骼肌炎症的给药递送系统
    356体育平台团队成功研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