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川农大白鸽传“信”:“红蓝绿+X”多维课程赋能实践育人新模式
2025-07-29 16:46:33作者:陈鹳洁 张俊松 杨纯婧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点击数:
7月8日至21日,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白鸽传“信”拾穗者小分队深入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支教。针对前期走访调研发现的当地教育资源相对单一、课外思维拓展活动匮乏、科技启蒙与艺术熏陶机会有限等现状。团队13名成员发挥专业所长,以“红蓝绿+X”为密钥,正悄然为40余名乡村孩童解码成长的无限可能。
粘土里的“红色心跳”
红歌手语操《明天会更好》的律动教学,沉浸式党史角色扮演重温革命岁月,粘土手作捏出红色信仰……团队成员创新红色教育形式,为牌坊村带去独特的“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镰刀这里要更弯!”10岁的罗鑫眉头紧锁,指尖反复调整着红色党徽粘土的弧度。几小时前,他刚和伙伴们袖别红布条,猫腰“穿越封锁线”传递“情报”——一场酣畅淋漓的沉浸式党史体验。这些新颖的形式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课后自发聚在一起讨论英雄故事,“邓爷爷小时候”成了他们口中的新榜样。指尖的温度和身体的参与,让抽象的信仰二字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
图为罗鑫小朋友展示自己的粘土作品 季佳雯摄
代码世界的“第一道蓝光”
瞄准乡村儿童科技启蒙的空白,团队发挥信息工程专业优势,设计了“编程思维成长链”课程体系。从Scratch“猫鼠大战”的趣味入门,到Python贪吃蛇游戏的自主设计,课程以“游戏化学习”降低技术门槛。“代码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创造世界的积木。”队员李信贤说。课后调研发现,72%的孩子课后主动表示“编程很有趣”,84%渴望继续学习。当11岁的江学诚在皱巴巴的纸上写下“我要做打外星人的游戏”,他已从“旁观者”变为“创造者”。代码赋予的掌控感,让乡村孩子发现:自己也能成为科技浪潮的参与者,而非边缘人。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小朋友们学习编程 陈鹳洁摄
塑料瓶中的“绿水青山”
“脏水变清了!”几个小脑袋紧挤桌边,屏息见证浑浊泥水流过石子、沙层和活性炭,在塑料瓶底渗出清亮。“石子像河床,棉花是水草,”余美霖轻声说,“大自然早把密码告诉我们了。”没有晦涩的化学式,志愿者们将净水实验用最朴素的材料揭示自然法则。当孩子目睹“浑浊变清澈”,环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号召,而是“我懂原理,我能行动”的底气。协兴镇牌坊村村支书蒋春花称赞:“这些课程让‘绿水青山'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图为志愿者带领小朋友制作净水装置 杨雨杉摄
多维延伸:五育温润心灵
针对乡村美育资源短缺及儿童心理健康、网络安全需求,团队精心设计延伸课程:废旧物品变身创意乐器,“音乐文化课”奏响美育乐章;“建筑梦想家”绘画课引导孩子们用画笔构筑未来家园,让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跃然纸上; “安全上网飞行棋”游戏提升网络风险辨识力;“理解冲突”心理课促进人际情商发展。“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心灵健康与审美能力。”队长罗洁强调。
时代回响: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14天的“红绿蓝”课程,为牌坊村的孩子们带来了切实的改变:他们第一次用代码创造游戏,在沉浸体验中触摸历史,用巧手理解生态智慧,孩子们网络安全意识、同伴交往方法也悄然增强。从“象牙塔”到“黄土地”,白鸽传“信”拾穗者小分队以“红绿蓝+X”课程体系精准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用专业与热忱兑现“强国先强农”的担当。这场青春实践印证:教育帮扶的星火,终将照亮乡村儿童通向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