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的建设)冰桶写Open、头顶字典……这届志愿者也太“卷”了吧
2025-08-18 09:52:59作者:校团委 来源:校团委 点击数:
“志愿者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文化的桥梁”
7月26日下午,第97棒火炬手胡可面带微笑奔跑在兴隆湖环湖绿道,手握微微发烫的火炬柄,耳畔传来志愿者们热烈的“加油”声;几个小时后的彩排,她换上一身庄重礼服,将引导牌稳稳举在胸前,引导中国代表团昂首步入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会场……既是火炬手,又是开幕式中国代表团引导员,双重的身份,不仅给胡可带来了双重的喜悦,也带来了双重的责任与挑战。
火炬传递的难点,远不止姿势和礼仪。“湖边风大,火炬晃动厉害,我必须全程控制步速和握姿,确保火焰不灭。”胡可回忆道。为此,她在之前的培训中反复练习如何在动态中维持稳定。
而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引导员,胡可要以挺拔的姿态、真诚的微笑展现中国青年的自信与担当。她在训练时,头顶瓷碗锻炼平衡,还积极学习推牌技巧,确保引导牌始终平稳,既美观又不妨碍运动员视线。
身兼两职,让胡可得以从不同角度沉浸式体验世运会的激情与温度,也收获了无数感动瞬间:火炬传递时,身边的志愿者们一起喊“加油”;合唱团小朋友在退场时找胡可合照,说“姐姐辛苦了”;中国代表团运动员在入场之前学习用成都话说“中国雄起”……但最令她热泪盈眶的一幕发生在引导中国代表团入场时,《茉莉花》旋律响起,各国运动员自发跟随节奏鼓掌,几位中国运动员即兴跳起了体育舞蹈,全场的掌声和欢呼声瞬间达到高潮。“这种欢呼不仅是对运动员的鼓励,更是对中国的认可与期待。这种跨越文化的共鸣,让我深刻体会到体育可以打破隔阂,让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胡可说。
这段经历在胡可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志愿者不仅是服务者,更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文化的桥梁。”胡可说,未来,她将继续以志愿者的身份,传递善意,讲好属于中国青年的故事。
冰桶上的“Open”是我的世运会“勋章”
8月6日,在成都世运会软式曲棍球男子B组预赛现场,加拿大队教练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对现场志愿者刘思辰说了声“谢谢”,还送给他一枚带有队徽的勋章。
原来,赛场的冰桶没有开关标识,观察到加拿大队队员时常需要摸索才能打开冰桶,刘思辰在冰桶的开启方向写下“Open”来提示。
“没想到这么微小的服务会被看到。”刘思辰颇为惊喜,这枚勋章,既是对他服务的认可,也提醒着他志愿服务远不止于完成任务,更需要关注并解决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其实,作为软式曲棍球专项学生,刘思辰最初以为熟悉规则、了解战术,只要专注于捡球、递球等技术动作就能做好服务,但是“你们站在镜头前,就是中国的名片”等来自教练的训导,让他有了新的认识:志愿者在球场上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青年形象和体育精神,不仅坐姿、跑姿、走姿要严格遵守要求,哪怕是递球的手势,都要下意识考虑是否展现出友好与尊重。
正是凭借这份专业与用心,从赛前场地检查、器材摆放,到赛中的服务配合,再到赛后的场地整理,他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无误,最终圆满完成志愿服务。
在刘思辰看来,赛场上的哨声、欢呼声、球鞋摩擦地面的声响交织成的“交响”,让他真切感受到了“这项运动的生命力”。“在赛场边,我见证了中国队24号运动员唐致良在对阵加拿大队时,赢得世运会软式曲棍球项目的首粒进球,这让我更深刻地读懂了体育精神。”刘思辰说。
“志愿服务不是单纯地付出,更是在与世界对话。”刘思辰说,尽管比赛落幕,但这枚勋章所承载的肯定与赛场上的澎湃激情,会永远留在记忆里,“未来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争取积极参与更多志愿服务活动!”
8月13日晚,新都香城软式曲棍球场馆。当最后一位颁奖嘉宾在聚光灯下微笑致意,缓缓走下舞台,紧随其后的王誉璇也不着痕迹地舒了一口气。作为成都世运会颁奖礼仪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她圆满完成了当天的嘉宾引导任务。
礼仪志愿者分为托盘员、嘉宾引导和运动员引导三个角色。王誉璇担任的嘉宾引导员需要以精准的步伐、得体的仪态,将颁奖嘉宾优雅地引至指定位置,确保整个环节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作为颁奖礼仪志愿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风貌和形象。”王誉璇的话语中透着坚定与自豪,这份优雅的背后,是无数个“较真”的瞬间。
步伐间距必须精准一致、微笑的弧度需要恰到好处、摆臂的弧度要符合标准……王誉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站姿训练,“头顶字典保持平衡,膝盖间夹着纸片确保双腿并拢紧绷。”她回忆道,“刚开始站十多分钟,就觉得浑身酸痛难忍。”但训练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激发了她的韧性。她和伙伴们互相鼓励、分享心得,“只要抽空就多练一会儿”成了她们心照不宣的默契。日复一日的汗水,终于浇灌出台上优雅的仪态。
从服务2023年成都大运会时的青涩紧张,到如今成都世运会舞台上的从容自信,王誉璇对志愿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专业与温情交织的志愿服务力量,离不开每一滴坚持的汗水、每一份发自内心的热忱。”
“能够向世界递出成都的名片、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我格外自豪。”王誉璇说。
“必须确保供电万无一失”
8月7日晚,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如期举行。烟花绽放,光影交织,就在这璀璨的舞台下方,刘虎和队员们在一条不足一米的狭长通道内,全神贯注地盯着设备仪表盘,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数据。
直到国歌奏响,国旗冉冉升起,鼓风机稳定运行,刘虎才长舒一口气,擦去额头上的汗珠,向指挥部汇报:“一切正常!”
作为国网四川电力成都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的10名保电队员之一,刘虎和队友们承担着本届世运会开闭幕式的电力保障任务。
回想起开幕前的一次演练,刘虎心里还有点紧张。
“那天,升旗台鼓风机开启时突然出现欠压现象,我们迅速对前端电缆进行调整,但变频器又报出过载故障。”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刘虎迅速冷静下来,现场勘察、抽丝剥茧,“原来是鼓风机散热空间不足”。重新调整通风散热方案后,问题迎刃而解,刘虎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了下来。
“但还不能松劲。”开幕式结束,刘虎和队员立即转入闭幕式备战。8月14日,刘虎和队员们从晚上九点半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一点,电源检查、设备调试、双电源切换,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衫,“必须确保供电万无一失。”
十多年的工作历练,让刘虎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磨炼出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电力保障是我们的责任,志愿服务是我们坚守的担当。”在承担成都世运会保电任务前,刘虎和队员们就坚持参与志愿服务,独居残障人士是他们重点关爱的对象。
从6月开始,党员服务队启动了一项计划:为100多户残障家庭排查用电线路、检修电器设备。“等世运会任务结束后,我们还会继续把这项工作做下去。”刘虎说。
坚持做平凡的小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刘虎看来,无论是护航国际赛事还是帮扶特殊群体,本质都是“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正是这份朴实的信念,让他日复一日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坚持做好那些“不起眼却温暖人心的小事”。
“每一次志愿服务,都要用心”
在成都市成华区东郊记忆游客中心入口处,立着一块醒目的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指示牌,旁边摆着张白色长桌,每天上午10点,汪波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一身白色T恤,看着格外清爽。作为这个志愿服务小站的负责人,大家都习惯叫他“汪站长”。
今年是汪波从事志愿服务的第16个年头。他带领的这个志愿者团队共20人,一半来自成都理工大学,一半来自成都兴城集团下属成都建工七建“初心”志愿服务队。服务站虽然不大,但功能齐全,提供应急药品、赛事宣传手册、旅游地图等资料。
从5月开始,汪波就全身心投入成都世运会志愿服务筹备工作。从站点布置到志愿者招募培训,每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他说:“我们系统学习了外事礼仪、文明服务等14类专业知识,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宾客都能感受到成都服务的温度。”
在成都世运会期间,东郊记忆这个“工业风+艺术风”浓厚的老厂区成了重要的文化展示区,吸引了大量外国运动员和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我们不仅要提供赛事咨询、交通指引等基础服务,还要化身‘文化讲解员’,向国际友人介绍成都的历史和东郊记忆的工业遗产故事。”汪波感到十分充实。
除了在站点服务,汪波和团队也会主动走出去,向游客介绍赛事信息,分享东郊记忆文化。每天服务结束后,他还会和团队复盘,记录游客的常见问题,改进服务流程。
展示青年风采,让市民游客转角遇见“世运温度”,成了汪波和团队共同的追求。“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情感的双向交流,都要用心去做。”汪波说,“世运会让成都更有活力,我们希望能用真诚的服务,让世界看到成都的友善与热情。”
“小站虽小,却是文化传递的窗口”
「人物名片」
万思意 四川农业大学学生
成都市新津区城市志愿服务小站志愿者
8月11日,在成都新津区碧乐城商圈的城市志愿服务小站里,万思意热情地向从山东来的游客介绍成都世运会的比赛项目。“您看,飞盘、轮滑、武术这些项目既贴近生活又好看,这几天正好有比赛,可以带孩子去现场感受一下。”她一边说,一边递上精心准备的手册和赛事地图。
作为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万思意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了。2023年成都大运会时,她还是个略显紧张的“新手”,面对游客的询问时,偶尔还会卡壳。但正是那段经历,给她留下了无数温暖的回忆,更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次世运会,她更有信心,也更从容了,不仅对赛事信息了如指掌,还能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市民讲解。
“大运会时,我学会了如何更耐心地与人沟通,也明白了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回答问题,更是传递一座城市的温度。”万思意说。为了这次世运会,她和同伴们提前做足了功课,熟记比赛项目规则,就为了让市民能更直观地了解赛事,她说:“能为成都‘赛事名城’这个名片出点力,我觉得挺有意义的。”
在志愿服务小站,她每天都会热情接待前来咨询的市民游客,有人问路,有人咨询比赛时间,也有人只是好奇某个项目的规则。无论问题大小,万思意总是面带微笑,耐心解答。“虽然只是一个小站点,但却是文化传递的窗口,能让大家更了解世运会、更热爱体育,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事特别有价值。”
从第一次参加大型赛事时的紧张无措,到现在的从容熟练,万思意深有感触:“志愿服务让我学会了责任,也收获了无数温暖的瞬间,这就是最大的快乐。”